宋代《百家姓》中劳姓排在295位,以近年的统计来说,排在大陆人口的300位之外——但在华南和岭南地区,则地位不俗。
粤、桂、琼三地
是劳姓族人重要聚居地
粤、桂、琼三地,是劳姓族人重要聚居地
老岭南地区,劳姓族人聚居的著名地点有不少。
广东湛江廉江市良垌镇西溪、东桥、良田三河汇合之处,有一个名叫“湍流”的村落。
村落规模不小,人口有四五千。村民多姓劳,跳水世界冠军劳丽诗的故乡即是这里。
村外咸淡水交界的河口出处,有一座小岛,即廉江唯一的海岛——鸡笼山岛。岛不大,但以传统堪舆学的看法,堪称风水宝地。
据《石城县志》和当今廉江市良垌镇湍流村劳氏族谱记载,湍流村的一世祖劳祐荣与夫人林氏、以及夫妻俩的长孙劳观印合葬于鸡笼山中,坟墓取名“金龟望北斗”。
由于对族人意义重大,一度除了清明扫墓之外,其余时间都不许上岛。
广西灵山县有个以楹联文化著称的古村——大芦村,也是一座数千人的大村,以劳姓为主,至今仍然保持了浓郁的历史风貌。
大芦村
它地理优越,风光优美,清人吴必启曾有诗曰:“宅绕清溪耸秀峰,松林鹤友晚烟笼。小楼掩路斜阳外,半亩方塘荔映红。”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,这里农业发达,家族鼎盛。
据研究者李琼嘉等考察,结合村中族谱记载和口碑资料,可知大芦村劳氏先祖“原在山东即墨劳山(崂山),依山而得‘劳’姓。隋代入中原寓居山阴。南北朝时期,下居松江,后宦游齐、鲁、荆、豫、浙、闽、赣、川、粤等地。宋朝金兵南侵,南迁落户南雄州,各县的子孙为南海世祖。其中雷岗村劳利举一脉,在宋朝末至元朝初,辗转灵山—钦州—灵山,后植根于檀圩一带,为灵山劳氏祖先。明朝嘉靖年间(1522-1566),县儒学庠生劳经迁居大芦村,成为大芦劳氏的始祖”。
劳氏先辈经数百年经营,在村中建立起镬耳楼、三达堂、东园别墅等九个群落,以及劳克中公祠堂等。
从明朝始至清末,大芦村劳氏家族培育出县、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,47人出仕做官,78人次获得明、清历代王朝封赠,村中斑驳的匾额可为见证。
在岭南一隅能有如此成就,可见其富而思学的优良传统。
海南也是劳姓较多之地。据2011年的资料,本岛劳姓共有6500 多人,主要分布在海口、澄迈和临高等市县,也有少量散居定安、屯昌、儋州、琼海和万宁等地。
临高县内的劳氏人口最多,有3000余人;澄迈次之,约2000人,其中福山镇保良村支系的始祖在唐代便渡琼。
源于伯劳还是崂山
劳氏起源至少九种说法
劳氏和中国其他许多姓氏一样,有很多来源,择其要者有九:
第一个渊源:源于禽名,出自先秦时期刑官“博劳”,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。博劳,原本是一种小型鸟类,为候鸟性猛禽,今通称“伯劳”,因其凶猛,古称刑官、刑吏为“博劳”或“伯劳”,后来演化出劳氏、博氏、伯氏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嬴姓,出自汉朝时期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眜,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地名,出自唐朝时期江陵劳劳亭,属于以山名为氏。
第四个渊源:源于女真族,出自宋金时期金国军队,属于以居邑名汉化改姓为氏。这部分军队宋金时期驻扎在于海(今山东蓬莱)一带,金灭之后,由海路辗转流迁到当时鹤山西北部人烟稀少的西江河畔古劳地区(今广东鹤山古劳),隐去女真族身份,后以居邑名称为汉姓,称古劳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、古氏,逐渐融入汉族。
第五个渊源: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第六个渊源: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其先祖据称是明清战争中成名的战将他塔喇·劳汉。
第七个渊源:源于古越族,出自汉朝时期云南滇夷劳深部族,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。
第八个渊源:也是以山为氏,但源自山东青岛崂山,据说与秦代方士徐福的后裔有关。
第九个渊源:部分劳氏是由赵氏改姓而来,目的是为了隐姓埋名,躲避宋末元军的追杀。
综合以上九种说法可以看出,今天的劳姓人,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团体。而至少四种源流与岭南有关,或许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个姓在岭南地区分布较多。
但还应该看到,以上各种说法是否都能一一加以证实,尚难论断。
许多说法虽然在族谱中都有记载,但由于族谱所采用的资料年深日久,旁证不多,许多资料来自族老的口口相传,所以如果要详尽考证一个姓氏的来源,恐怕还要下更多功夫。
源于南越王赵眜?
“劳皮赵骨”藏线索
在九种说法中,与南越王赵眜有关之说与广州关系特别密切。
这种说法称,汉文帝前元元年(公元前179年),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眜时年十八岁,在对闽越民族的战争中见祖父赵佗战败被擒,即带兵出战解救了赵佗,并击退闽越兵,立下大功。
随后,他又劝祖父归顺汉王朝,史称“赵佗归汉”,为汉王朝立了大功,被汉文帝嘉奖为“双功双劳”,为最大功劳之姓,并以其功劳赐姓。
从此,赵眜一族以“赵劳”为复姓,称赵劳氏。70余年后,南越国灭,赵劳氏一族被迫沿海路逃到山陬(今山东青岛崂山)避难。
后来的数百年间,居住在崂山的赵劳氏族人一直自为体系,很少与外界社会交往。
一直到三国时期,从其族人、著名宦官劳彦远开始,该支赵劳氏族人才渐渐融入社会中,日渐昌盛。后赵劳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者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劳氏正宗。
仔细剖析这种说法,可以发现它与以上所列的第八种渊源非常相似,只是多了有关赵眜的部分。
南越王赵眜的陵寝1983年发现于广州闹市之中的象岗山麓,现在已经在原址上建起了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”,并且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是广州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。
越王赵眜陵寝
就劳氏起源的这种说法,博物馆馆长、考古学者、南越国研究的资深专家吴凌云称,这种说法他也有所耳闻,但就现有的资料来看,恐怕不足以验证。
一方面,在历代所传的信史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;
另一方面,国人修家谱之风,大多是从宋代之后才开始,要精确追溯到赵眜时期,可能比较困难。
他个人认为,如果真的与赵姓有关,可能和宋末元初的动荡,与宋代的皇族后裔关联性会更大些。广东部分劳氏族人自称“劳皮赵骨”,或许当中隐藏了一些线索。
进一步查访“劳皮赵骨”的说法,发现在新会三江镇一带尤为盛行。
新会是崖山海战发生地。崖山之战后,20万宋朝军民蹈海,震惊世人。
据村中族老的说法,三江开族始祖是良韶公,为入广之三世祖。
良韶的祖父是朝散大夫,1276年死后葬于双水;良韶的父亲赵必迎是广州府大参军,1279年,崖山一战欲投海自尽,家人劝他“以存宗祀”,于是他忍辱活了下来,1281年生下良韶。
后为躲避元军追杀,良韶逃到三江,隐姓埋名。有一个“劳皮赵骨”的典故(神牌外面是“劳”字,内面却是“赵”字),就是指此。1367年三江赵氏子孙才得以由“劳”复姓“赵”。
崖山海战
此外关于古劳之劳氏,在一些古本族谱中记载:
“永琛、永翰二公,遂为古劳开遂始祖。又传当日与永琛、永翰二公一同逃难南下者,尚有其至戚古都禄公,古氏、劳氏,为郎舅之亲,一同留在龙溪,遂以二姓‘古劳’为地名云。而古劳两姓人中,世代均以老表相称。”
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与前述劳姓源自女真族之说很类似。
金灭于宋之前,究竟“古劳”是因姓氏而得地名,还是因地名而得姓氏,应当还需要等待更多资料的发现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