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庄概述
地理位置
劳家村位于镇政府东南7公里处。北临油麻路,南接南三路,东与油郭村接壤,西与西高村紧邻。村区东西长300米,南北长350米,面积0.105平方公里。劳家村现有人口556人,耕地640亩。
村名来历
宋靖康、建炎年间(1126-1130)先祖劳盖亦迁此立村。
劳家村姓氏主要以商姓、劳姓为主。劳姓自宋靖康、建炎年间(1126-1130)先祖劳盖亦迁此立村。商姓原系枣强县人,值明初永乐之乱,迁入东商村,至第五世商希学迁入劳家村居住。另有张姓两户,郑姓一户均为投亲居住。
村庄姓氏
村落规划
建国前,受经济和时代的限制,村内道路街不成街,巷不成巷,建筑落后简陋,宅院占地面积大小不等,多为土坯房。自1980年村庄规划后,街道齐整,农民盖起砖瓦房,有了高起点、高标准的规划。公共设施不断完善,村庄道路达到户户通。
经济发展状况
初级社、高级社阶段
1952年成立初级社,实行土地入股,统一经营,收益按土地、劳力比例分配。1957年加入高级社,入社户90%,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,土地归集体所有;牲畜、农具作价入社,做为公有化基金和生产基金;实行按劳分配,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。
人民公社阶段
大炼钢铁。深翻土地。1964年,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。
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
1981年,联产承包:以家庭承包为主,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,实行分户独立经营,自负盈亏。
1999年落实土地延包,与农户签订、鉴证承包合同书,并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,土地承包合同顺延30年。
近几年发展变化
劳家村以种植蔬菜为主,兼种粮食作物。近几年,村内通过土地流转,着重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、阴阳大棚、连栋拱棚、太阳能发电大棚。积极探索社区支持农业、农超对接、合作社+农户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经营模式,努力增加村民及村集体收入。
文化教育卫生工作
村庄文化传承及民间文艺
解放前既没有专门管理机构,也无固定设施和场所,大都是群众自发的活动。民间文化得不到健康成长和发展。解放后先后创建和发展了广播、电影、新闻、图书、档案、电视等事业,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。
教育
明清时期村内设有私塾。60年代设有小学,至2003年撤并,设置5个班级,每年20-70人不等。1964年油郭公社农业中学在劳家村成立,1965年迁往张营西,称果园农中。
卫生
解放前,周边只有几家民间中医,且药品奇缺价格昂贵,群众看病难。预防保健水平很低,死于疫病者不计其数。建国后,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变化。1962年设立卫生室,赤脚医生1人。1978年后,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,集体、个人或合办卫生室。自2003年开始,实行政府财政补贴,个人缴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农村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的趋势得到遏制。
民间技艺
绳经工艺 300多年前,绳经纺制工艺就传到了劳家村。早些年间,劳家人从种麻、泡麻、扒麻,一直到纺成经子,打成绳子,一套工序下来全由手工来完成。且绳经纺制手艺,在方圆百里内可算独一无二。人民公社时,劳家绳经业处于高潮期。不仅全村各生产小队都有绳经纺制副业组,同时各家各户也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,纺经打绳,全村一派繁忙景象。
多年来,劳家人的绳经手工艺得以传承;他们纺制的成品远销广饶、寿光、潍坊和垦利、滨州等地。近年来,随着科技工艺的推进,劳家绳经工艺逐渐走向低谷。虽然劳家绳经工艺已被淘汰,但劳家人那精湛的技术情形却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